说到乞巧节我们就会想起七夕、巧姐、织女、牛郎、鹊桥等这些事物,乞巧节是只有在中国才有的传统民俗节日,或许有很多只知道这个节日跟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但是却不知道具体是在哪一天和有什么特有的风俗,想要知道的小伙伴们记得锁定下面这篇关于乞巧节是几月几日的文章。
乞巧节是几月几日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乞巧节是几月几日
乞巧节的起源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因此,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乞巧节的主要习俗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1)《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2)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3)《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4)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5)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都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玩到半夜始散。
3、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4、结扎巧姑
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5、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乞巧节的美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乞巧节又叫做七夕,是属于中国的情人节,现在的很多情侣都过2月14日、圣诞节外国引进的情人节,但也不要忽略了我们中国特有的情人节哦!以上就是乞巧节是几月几日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