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与洛书
本文作者对于《易经》、《易传》和《尚书》的研究指出:《河图》、《洛书》是易和八卦的最初蓝本。而它们的意义却与现在人们所理解的易和八卦的意义大相径庭。与它们一脉相承的是:与治水斗争相联系的远古时代人们时空观形成的古老文明。
1. “河出图、洛出书”是易和卦之源。
2. 河出图、洛出书之地是周都洛邑。
3. 《尚书》中的《河图》是黄河水文图,弘璧即是玄圭是表示方位季节的圆形图。
4. 治水、观天象、辨别方位是远古时代的重要学问。帝王以此来受天命,传天下。
5. 河图、玄圭、天球是观天象。辨方位、察水文的重要和工具。先易八圭图是它们的基本尺度和图示。
一、对李申《易图考》的批判
所谓神圣,就是神秘和圣灵。一种神秘的东西,一般就是人们还没有了解和认识的东西。当人们了解了它、认识了它,对于这种东西就不感到神秘了。没有了神秘,自然就没有了圣灵。《周易》就是中国最神圣的书。在人们眼里,这本书,可以说是要多神,就有多神。人们为什么对于《周易》感到神秘?也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它和了解它。
《周易》是一本书。与《周易》这本书相联系的还有一种图叫作八卦图。《周易》和八卦图是来源何时?何人所作?历史上除了神话传说,还没有什么其它可靠的说法。人们对此的认识,是来自远古的一个神话:说的是很古很古的时候,黄河里的跃出了一匹龙马,背上现出一幅神图叫作河图。洛水中里出来个神龟,托着一本神书,叫作洛书。现代学人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周易》,历史的眼光审视《周易》。客观、准确的认识《周易》,打破笼罩在《周易》上的神秘感,这样的工作显然是有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申先生的大作《易图考》,可谓是这个研究的前沿了。他的一些研究被认为易学史上的定论。关于河图、洛书,李申先生有以下重要结论: [1]
黑白点阵《河图》、《洛书》创自刘牧,由朱熹定型。
它不是与先秦或秦汉时代所说的《河图》、《洛书》。
《尚书.顾命》篇中的《河图》,当是黄河流域的地形图,是实施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可能当时已被神化为上帝所赐,后来则成为了帝王受命的祥瑞,并由此产生了龟、龙的种种神话。
……
我赞赏李申先生用科学的方法和历史主义的态度去研究《周易》。可是对于李申所研究出来的结论或定论却不能完全苟同了。我首先说,李申先生的第一点结论是正确的,秦以后的历史文献是清楚的:宋朝人版本的《河图》、《洛书》确实找不到任何证据说明它们是易、卦之源。但是,李申的第二点结论确实是没有着落了。要说明《尚书》中的河图是什么,得需要同一时代的相关文献资料为之作证。如果推论的证据不足,只能说是猜测,而不是别的什么。李申说《尚书.顾命》篇中的《河图》是黄河流域的地形图的推论也未免有过多的主观武断。李申说《河图》是地形图,他并没有拿出有形、有图的实物为之作证,也没有找出任何相应的历史文献为之说明。这样,李申所得出的结论就要大打折扣了。
地形图对于行军打仗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至于说它是实施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未免夸大其辞了。即便是有这种工具,你凭什么说它就叫“河图”呢?再说“河图”之图与地形之图,从字面上也是很难顾名思义的。至于说这种图是神化的上帝所赐,更是令人费解了。上帝是西方信仰的神,中国古代未必就有这种信仰。《尚书》中的确也有“帝”这种称谓,这种称谓是来自对于先王的祭祀。中国古代称先王为之帝,例如帝尧,帝舜。这与西方神化的上帝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中国远古时代在帝王禅让天下时,确实有受天命的这种仪式,可还不能说它是完全神化的东西。也许,李申先生将西方的神与东方的神混淆开来了。我们东方的神韵,更注重的是自然主义和人文化的东西,至少说与《易经》、《道德经》相联系我们民族的正统文化是如此。
一般来讲,要考证一件东西在历史中的存在与否,是需要有相同时代的文献和物件加以证明的。依据历史文献的推理判断要有理、有据。李申先生的《易图考》也许还缺乏些什么东西。
二、易和八卦的迷惘
《周易》和八卦的概念首出于《易传》和《周礼》。而《易传》与《周礼》是晚于《易经》数百年。《周易》卦爻辞中虽然个别的地方出现过“易”的字样,但它的文字意义很普通,也不是人们所说的易学中的概念。人们虽然称《易经》中的文字为卦爻辞,但是,经文中却没有卦、爻、辞的字样。值得注意是的,人们普遍认为《周易》是讲阴阳的学问,更有的学者认为:整个易经都是讲阴阳的,除了阴阳,易经中再没有别的什么了。可奇怪的却是,整个易经却连阴阳这样的概念都没有。人们对于《周易》和易学有着这样三点基本的认识:
整个易学都是围绕对于卦爻辞的解释而展开的。
八卦是易学的核心内容。
易学是关于阴阳的学问。
人们又普遍认为《周易》的卦爻辞是经文,而其它的部分为传。可是,我们引经据典的本着《周易》卦爻辞去认识《周易》,却无从知道什么是易,也无从知道什么是卦与阴阳。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书,在《尚书》中也没有易、卦、阴阳的记载。这样就有了这样的问题了:既然《易》和八卦是易学的核心,为什么《易》之源却无《易》也无卦?《易》和卦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为什么中国最早的历史上却无易和卦的记载。这样,我们就有必要研究一下,易卦之初究竟为何物?何名?
我们先说:什么是《周易》?现本的《周易》是这样一本书,其中有,经传十一篇:《易经》卦爻辞和《易传》十翼。而这十一篇文章又是来自不同的时代。所以严格的说来,《周易》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文集,这是一个跨越周王朝历史数百年之久所形成的论文集。在这个文集中,《易经》卦爻辞是核心,《易传》十翼是对于《易经》的解说。而这种经历过数百年的解说已经掺合了解说者的不同的思想和内容。以传来解经,实际上是很难反映出《易经》的原貌。
关于《河图》、《洛书》与易和八卦的关系:只有《易传•系辞》 这样的话:“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的直意是说:黄河里出了一张图,洛水中出了一本书,圣人们就照着那样作了。
黄河出了一本什么样的书?洛水里出了本什么样的书?《易传》没有说清楚。汉以后的人却是纷纷扬扬的有了许多说法。人们越说越荒唐,越说越神秘。也许这些荒唐的说法,最早出自汉儒。孔子的后人孔安国说: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与背。郑玄对《易传•系辞》作注说:“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这些儒生们将河图与洛书与龙马、神龟联系在一起了,这显然是一种神话的臆说。再往后的时代,宋儒还将河图、洛书的式样公布于世了。这就是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所刊出的黑白点阵式的图样。当然也还有刘牧也画出一些更复杂的形式。这些黑白点阵式的河图、洛书也是对于《易传•系辞》中的天地数的解说,我们根本无法能从先秦史料中找到证据说这些就是易卦之源。河出图洛出书的说法既然是出自《易传•系辞》,如果想真正找到河图洛书更早的来源,需要从与它相近的年代或是与它更早的年代的史料和证据才更为有效。
三、先秦以前关于《河图》的几点线索
如果我们将《河图》看成是一种历史中的客观存在,而不是拘泥于一种神话。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与其同一时间的物件或相关的文献来为作证。然而,时间毕竟是太久远了,历史只能给我们提供些寻找它们的蛛丝马迹。先秦以前的历史文献有以下几条线索还是有价值的。
《易传•系辞》: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尚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 河图,在东序。
《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墨子•非攻下》:赤鸟衔圭。降周之歧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 河出绿图,地出乘黄。
河图的说法最早是出自《尚书•顾命》。而《尚书•顾命》所述是周成王死,周康王即位大典上,所陈列的各种器物。孔子和墨子所言,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帝王受命的一种祥瑞。然而,河图究竟是何物?如何又是一个祥瑞?河图究竟与《周易》有什么关系?它何以又的卦之源?历史上除了儒生编造的神话,还没有人说的更清楚些。
四、关于河图的几点推断
1、河洛文化是周文化
大部分学者认为:河图、洛书是讲了两个时代的故事,即伏羲时代和大禹时代。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将河洛之说推到那么遥远的无文字记载的时代是没有历史意义的说法。《河图》既然是与《周易》相关,而《周易》又是周朝的易,那么就必须首先从周朝的历史中寻找河图的踪迹。不少人也认为,河洛文化是夏商文化。实际上这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个很大的误解。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历史文字根据的。《尚书》中明白的记载着周都洛邑是位于黄河、洛水的交汇处。河洛之地就是周的都城,河洛文化不是周文化,又是什么呢?
《尚书•召诰》: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这些话是说:周成王时欲迁都洛邑,先后派周公和召公去相宅。最后定基在洛汭。所谓洛汭就是黄河与洛水的汇合处。周都是奠基于黄河、洛水岸边,河洛就是周的新都洛邑,就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了。这就言明了《系辞》中所说的河出图、洛出书,不必是伏羲和大禹时代,而是周初的成王时代。这个时代也是周公时代。周公旦――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作《周易》画八卦,当是《周易》的始祖。我们说周公旦是《周易》的始祖,并不是简单的否定了历史上的文王演《周易》的说法。文王演《周易》毕竟写于正史。可是,《周易》的卦爻辞与《河图》所出现的时代确实是无可辩驳的证明了《周易》的写作与易图的产生是与周公的时代和周公其人有关。我们也只是说:文王演易以及伏羲画八卦的说法,还需要更充分的历史事实、以及更有力的历史文献进一步加以说明而已。
关于《易经》即周易的卦爻辞,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周初的作品,本文作者依据《易经》卦爻辞的研究,更进一步证明《易经》是出自周公旦之手。这就说明了河图是与《易经》的写作是出自同一个时代,即周初的周公辅政的时代。如果,我们认为《易经》是书,洛书也是书,《易经》又在其时代不见其名,那么我们认为:易经就是洛书。这也是一个很合理的结论了。
2、凤鸟、玄鸟、赤鸟都是太阳鸟
在我们探索《河图》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孔子和墨子所言的“凤鸟”与“赤鸟”问题。
孔子曰,凤鸟不至。墨子曰:赤鸟衔圭。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祥瑞。《诗经•商颂》也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商周时代,在帝王受天命而有国的时候为什么都讲到一种鸟呢?很明显,玄鸟、赤鸟、凤鸟都是指的同一种鸟。这是一种什么鸟?没有人能说清楚。后人画的凤凰鸟,也不是人间凡鸟。人们大都是认为是一种神话。
其实,这种鸟虽曰为鸟,却根本不是鸟,而是一种比喻。古人本来将太阳比喻成鸟。古“玄”字为“圜”字,这是太阳的形状,而“赤”则是太阳的颜色。《易》曰:飞鸟离之。离为日。作易人也是将太阳比作鸟的。这种比喻很难理解吗?一个圆圆红色大鸟,早晨从东升起,轻轻的从空中飞过,晚上在西边栖息。这是古人对于太阳诗一般的赞颂。
3、赤鸟衔圭是人们对于日影的观测
什么是“赤鸟衔圭”?
“赤鸟衔圭”进一步揭示了远古时代易卦的秘密。实际上,在《周易》的卦爻辞和《尚书》中,并没有卦的字样。与“卦”相近的,就是这个“圭”字。
什么是圭?在中国夏商周时代,“圭”,可就是帝王家的传国之宝了。李申说:地形图是实施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并认为这种地形图可能是当时已被神化为上帝所赐。实际上这是对于中国远古历史的一种无知了。远古时代确实有一种东西可以当作实施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而这种东西就是 “圭”。
让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圭?
《周 礼• 冬官考工记第六》: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继子男执皮帛。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祼圭尺有二寸,有瓒,以祀庙;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缫,天子以巡守。宗祝以前马,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瑑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覜聘。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驵琮五寸,宗后以为权。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驵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以为权。两圭五寸有邸,以祀地,以旅四望。瑑琮八寸,诸侯以享夫人。案十有二寸,枣栗十有二列,诸侯纯九,大夫纯五,夫人以劳诸侯。璋邸射素功,以祀山川,以致稍饩。
从以上记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圭,就是一种玉制的尺子。奇怪的是,那时候的天子、王公、诸侯为好象是人手一把尺子来治理天下。因此,这个圭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统治天下的的工具了。中国是一个讲规矩的国家。规矩的直接含义就是圆规直尺,而延伸的意义就是指法规和准则。从一定的意义来讲:依规矩治国,这是依法治国,这也说明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是一个法制的国家。《周易•益卦》:“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这句话的意思是,民众会不偏不依的按照规矩,报答王公大人。这里的“圭”的意思是尺度,其延伸意义的即是规矩。
还有一种叫作土圭的尺子是用来测量天地的。所谓“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就是说土圭这种一尺五寸长的尺子是用来量日影和丈量土地。
以此我们再来理解《墨子》所言“赤鸟衔圭”之义,就是太阳鸟投下的影子,反映在土圭上。我们不难理解就是人们用圭尺测量日影的最好写照了。
4、圭璧传天下是国之大政
还有一种圆形的圭,叫作玄圭。《尚书.夏书•禹贡》: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这是说,舜帝赐大禹一块圆形的圭,以表彰他治水的成功。在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了“玄”字的古义为圜。玄圭,就是显然就是圆形的尺子。它是用来测定时间和方位的。圆形的圭也叫作璧。
《周书•金滕》: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这里的珪,也叫作圭。所谓的“植璧秉圭”就是带着璧拿着圭。周公为什么在上告祖先时,要“植璧秉圭”呢?显然,圭与璧都是传国的信物。
我们再回到《尚书•顾命》篇中辨识一下几件东西可能指的是什么东西。
弘璧:《尚书•禹贡》中有“禹锡玄圭”。如果说是圭与璧是指同一种东西。那么“弘璧”就很可能是玄璧即是玄圭了。因为“弘”字与“玄”字太相近了,这就很可能是通假或笔误。玄圭是什么东西呢?很可能是玉制的方位盘。因为大禹治水走遍了西至沙漠,东到大海的广阔地方,方位盘对他来说是太重要了。
天球: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天球仪。这是一个玉制的球体星象图。远古的人们依据就是依据星象来制定历法、确定季节的。
河图:河图既然说是河图,自然就是与河相关的图。我们说它是地图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这张图应该表示出黄河的水文状况。至少说是能简单表示出黄河在什么时候涝,什么时候旱。我们还认为,这也可能是一种玉器。既是图,为什么又可能是玉器呢?是玉器当然也可以是图。玉器板上是可以画图的。那时候的图,能画在哪里呢?画上纸上,不可能,因为那时没有纸。画在竹简上,也不可能,因为画不下。画在帛书,当然可能,但是作为传国之物,保存会不久。这样,河图是一幅画在玉器上的图,当是一个很合理的结论了。
国家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生存斗争的本需要。在远古时代,没有比治理洪水更严峻的生存斗争了。中华民族就是在治水斗争中团结和凝聚起来的民族。而天文历法是远古人们对于世界规律的最基本认识,这也正是人们在治水斗争中所形成的科学和文明。治水斗争是远古帝王的大政,而观天象、定民时则是帝王的最基本职责。圭璧传天下的意义正是在于此。
6、先易八圭图玄圭和河图的基本图示
以上我们说明了:圭、璧、玄圭、弘璧是玉石制作成的尺度,远古时代帝王将这些看成是传天下的重要信物。应该说,这些圭尺上是有刻度、有符号或者图案的。以下我们还将从《周易》中证明有一种与世传伏羲先天八卦图式样相似的图是与《周易》同一个时代存在。因为在《周易》卦爻辞中或《尚书》中没有易与卦的字样,而八卦的符号可能是圭尺上的刻度符号。这个图既不同于伏羲先天八卦图,我们姑且叫作“先易八圭图”。而先易八圭图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季节、方位和天象与水文,以此我们断定:先易八圭图是玄圭、河图的基本图示。而玄圭的意义主要是从先易八圭图所表示的意义来体现出来。
卦是由圭与卜两个字合成的。我们很容易理解卦的含义就是圭卜。按照字面的意思卦就是用圭尺来占卜。为什么在《周易》或《尚书》只有圭字没有卦字,也许是在周初以前的时期只有龟卜而没有圭卜,也就是那时候还没有用圭尺进行占卜的方法。
先易八圭图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们先给出先易八圭图的具体式样(如右图),然后对于它的存在加以证明。这幅图与邵雍所解的伏羲先天八卦图的形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先易八圭图与邵雍所解的伏羲先天八卦图的异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这两幅图都遵循了八卦符号两两对立的排列形式如:乾与坤相对,兑与艮相对,巽与震相对,坎与离相对。显然,这都是对于《说卦》中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的具体体现。
2、 八卦符号在八卦图上排列的总的顺序:乾-兑-离-震-坤-艮-坎-巽-乾,与邵雍所解的伏羲先天八卦图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先易八圭图是顺时针排列,而邵雍所解的伏羲先天八卦图是逆时针排列。
3、 先易八圭图的图例是与现代地图的地理坐标相同,即上北下南,右东左西,而伏羲先天八卦图却反之。
4、先易八圭图将坤卦写为巛卦。巛的基本卦象为水,这是古易的一种说法。
7、先易八圭图示方位
八圭符号是既然是表达方位,它 就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罗盘司南盘上的刻度符号。八圭符号在司南上所对应的关系是:乾-北;兑-东北;离-东;震-东南;坤-南;艮-西南;坎-西;巽-西北
一、乾为龙、为北斗、为帝星
乾坤是《周易》的纲。不明乾坤,无以明《周易》。乾卦的主要卦象是乾为龙。不知龙,无以知乾坤。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龙是一个十分神圣的东西。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人们往往把对于龙的崇拜推到很古很古的时候。作者在《龙凤天象说》一文中说明:在先秦以前的历史文献中,龙的意义大致有三:一曰动物名:龙这种动物不过是普通的蛇类的动物。二曰,地名。三曰,人名。《周易》中龙原本是指蛇形状的星宿。北斗七星,弯弯的像蛇状,所以曰:龙。远古是时代人们对于龙的崇拜源于对于北斗七星的崇拜。
远古时代人们的宇宙观是简单质朴的。群星围绕着北极星座旋转,人们就以为北极星是宇宙的中心。作者在《玄的牡牝说》中还说明,远古时代人们以北斗为天下父,曰玄牡;而以太阳为天下母,曰玄牝。今天我们谁都知道北极星并非宇宙中心,群星拱北辰,不过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地轴指向北极而形成的。但是,古人对于北斗和太阳的崇拜也并非盲目。古人白天观察日影的变化以确定时辰;并依据中午日影的长度的变化确定节气。在晚上以北极星定方向并观北斗杓柄的指向以确立时节。就这样,人们从对北斗和太阳运动的观测而确立了时空观。太阳和北斗启迪了对于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认识,这是人类从混沌走向理性所迈开的最有意义的第一步。
北斗为天帝之所,君主为人间之王,居北而听天下。这也许就是乾为天,为君的卦象之所指。《周易》中所出现的关于方位的字样的卦爻辞有9处,我们逐一分析之:
坤: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什么是“朋”?“朋”者同类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西南方向是坤的同类,而东北方向则是坤的异类。同类者,同属于坤;而异类则是属于乾。为什么乾类是在东北,而不是指北。坤类在西南,而不言在南?如果我们把卦的符号是表示的某一节气,显然在八卦图上它所对应的一个点。如果卦的符号表示的是某一季的话,那么它就应该是对应的是一个范围。如此,我们可以把右图的形式看成是八卦八季图。这样乾卦就代表的是从正北开始到东北的一个范围了。
蹇 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蹇卦的符号是艮下坎上,在八卦图上从艮至坎正好是跨过了西南这个范围,所以说是“利西南,不利东北”。
解 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解卦的符号是坎下震上,在八卦图上从震至坎正好是跨过了西南这个范围,所以说是“利西南”。
升 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明夷 九三 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这两卦中有“南征”和“南狩”的字样,恰好是与这两卦中都含有坤卦的符号相合。这说明坤就是指的南。
既济 九五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禴祭,实受其福。既济卦的符号是离下坎上,离坎与“东邻”、“西邻”相合,这说明离为东,坎为西。
小畜 亨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卦的符号是乾下巽上。巽卦是位于八卦图西半圆的边界线附近,故曰“西郊”。
小过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小过卦的符号是艮下震上,艮卦是位于八卦图的西半圆的边界线附近,故曰“西郊”。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周易》中关于方向的字样,基本上是与先易八圭图相符的。 这也就有利的证明了先易八圭图是本自《周易》。
8、先易八圭图示时节
八卦图不但可以表示一年中的节气变换,而且还可以表示一天时间的昼夜轮回。按照现在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乾为阳应该是白天,坤为阴是黑夜。可是我们从《周易》中考证出的远古八卦图却反之:坤半周为昼,乾半周为夜。这里我们从《周易》卦爻辞证明之:
《周易》中出现的关于描述白天的字样如“昼日”、“日中”、“七日”的字样的卦的符号全部出现在坤半周内。
(坤下离上)晋 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离下震上)丰 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震下坤上)复 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震六二 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昼日、日中是白天,在《周易》中“七日”是光天化日之义,也是白天的概念。这几卦是由离、震、坤几个符号重叠组成的。而震卦、离卦、坤卦,是在八卦图的南半周描述白天的是没有问题的。
《周易》中有三处“月几望”的字样,“月望”之时当然是指夜里了。中孚六四 月几望,马匹亡,无咎。小畜上九 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归妹六五 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中孚卦的符号是兑下巽上,小畜卦的符号是乾下巽上,归妹卦的符号是兑下震上,这三个卦六个符号有五个符号是出现在八卦图的北半周。这说明乾半周代表的是黑夜。我们可以断定远古时代八卦图用来表述昼夜轮回的时间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坎离两卦是处于昼夜交替的界线上,而《周易》中有五处“婚媾”这样的字样。
贲 六四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睽 上九 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 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 遇雨则吉。震 上六 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屯 六二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屯 六四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贲卦的符号是艮下离上,睽卦的符号是兑下离上,屯卦的符号是震下坎上,震卦的符号是重震。这几个卦都含有离、坎和震卦的符号。我们先说,震卦中的“婚媾”不是指人间的婚媾,而是指天和地的媾合;“婚媾有言”是指雷暴的产生是天地媾合所发生的巨大的声响。震卦中的“婚媾”,是为了解释雷暴这样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天地媾合产生万物,人间媾合生育儿女,这也许就是我们古代先人朴素的看法。离、坎两卦是代表日出和日落之时,这种“婚媾”当然是指太阳和大地的媾合了。我们也可以从“婚”字的结构来体会这个意思。“婚”字右半部分是“昏”,这不正是说,太阳接近地面的晨昏之时是天地的婚媾之时吗?
9、 先易八圭图示季节
依据先易八圭图,八卦符号相对应的节气是:
乾卦:冬至以后一年中干冷的季节。
兑卦:立春时分,万物开始出土。
离卦:花香鸟语的春季。
震卦:雷鸣电闪的初夏。
坤卦:洪涝成灾的盛夏。
艮卦:洪水退却的初秋。
坎卦:整修堤坝的秋季。
巽卦:大风凛冽的初冬。
乾为冬至,这个时节的天象是干冷季节。乾坤之乾即是干旱之干,这是文字固有的意义,繁体字干与乾是同一个字。说卦曰:乾为冰。也是冬天的天象。可是《周易》中坤卦初六曰:“履霜,坚冰至。”人们也多以此认为坤为冬,而不是乾为冬。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理解坤卦的意思。乾坤两卦是写一年十二个月的天象。乾是从冬月写到夏月,而坤卦是从夏月写到冬月。乾坤往复,坤之未,即是乾之初,这就是”履霜坚冰至”的季节。
坤为夏至,这个时节的天象是湿热。我们说坤为水,也是文字就有之义。古易中的坤写作“巛”或“川”,坤卦也叫川卦。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人们将乾巛改作乾坤的?但是乾巛之说,我们从文献、墓碑、和考古上都可以得到证明。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把“坤”卦写作“川”卦。许多古籍中也把“乾坤”写作“乾巛”,例如:《后汉舆服志》:“尧舜垂裳,取诸乾巛。”三国时代的易学家王弼和近代人尚秉和都认为“巛”即是“川”。尚秉和先生并说:乾巛之说也见之于古汉碑。乾巛之说虽然是确凿无疑的,但是很少有人把乾坤或乾巛与干旱与洪水联系起来。我们说“巛”为水,从文字的相形也是可以看的很直观的,“巛”的确是流水状。其实,整个坤卦就是描写从雨季到旱季的天象变化(在以后的《乾坤卦解》里我还要详细的解说)。
震为雷。这是立夏时节的天象。我国入夏时节,是雷雨多发时节。这个天象在《易经》和《易传•说卦》都说的很清楚。
离为春分,这是一个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好时候。《周易》小过卦有“飞鸟离之。”飞鸟与“离”有什么关系?我们注意到了“离”的繁体字为“离”。左部首“离”象禽,所以“离”有飞鸟之义。离字的右部首为“佳”,佳者美丽之义。所以《易传.说卦》云:“离者丽也。很显然,在古人看来,离的时节,是鸟语花香的美好时节。这显然是指春季了。我们再看《周易》《周易》的离卦有这样的爻辞:六二 黄离元吉。九三 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这都是关于太阳的描述。诗经有云:玄鸟生商。唐山居士在《龙凤天象说》里论证过了,玄鸟是指太阳。远古时代人们把太阳比作太鸟,每天从东边飞到西边。离为太阳,为鸟,为花,这正是春天的天象。
坎为秋分:《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坎即砍也,坎有杀伐之义。从季节意义上来看,秋季万物成熟是砍伐作物的季节。所以坎之季,应是作物收割之季。《周易》中坎卦表现的是整修堤壩的事,似乎与秋色没有什么关系。古人为什么在洪水过后的秋分之时开始修堤?冬春时节土质比较干硬,在劳动工具笨拙的古代显然是不方便了,如果是夏天修堤,恐怕是有些不及时了。
艮为立秋,为洪水开始退却的季节。艮卦比较详细的叙述了洪水退却的整个过程(见《周易》卦解)。
巽为立冬,是风季开始的时节。巽为风,这在《易传•说卦里》是说到了。立冬时节是我国的多风季节,这也是我国的基本气候规律。《周易》中的巽卦的内容唐山居士还没有懂通。
兑为立春,大地开始回春,万物复苏的季节。“兑”字上面两点有象作物开始冒芽的形状。但更象两个鼓棰敲鼓之象。我们将兑卦的卦爻辞翻译成过年敲大鼓的场面是很妥切的(见卦解)。屯卦有:”用说桎梏。“这里的:”说“当敲开讲。以此我们可以认为“兑”字可能同“脱”。古人说话不叫说而叫曰,而把“说”当敲打讲。说,悦、脱有相同的字根“兑”。这个兑字可能就是敲鼓而来的。打鼓为兑,敲击为说,敲开为脱,兴奋的敲击为悦。兑之时,正是过大年的时候。周历建子,以冬至时候为一年的开始。而兑卦却叙述的是夏历建寅以立春为过年的情景。这也许是有着复杂的情况,也许是周朝时候还保持着立春过年的习惯。
先易八圭图所表示的黄河水文状况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说先易的乾坤本作进乾巛的正义是干旱与洪涝,这也是古文字应有之义。艮卦是写立秋时节洪水退却时的情景,坎卦是写洪水过后的秋季人们整修河堤的情景。作者对于这些卦的解说,还有另文论述、
以此,我们可以证明了八卦符号和八卦图的原始的作用和本来意义并不是占卜,至少说不仅仅是用作占卜的。八卦符号和八卦图的最初的意义都有清楚的人文思想意义。说八卦符号和八卦图源于占卜也是没有根据的。
以此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得出以下结论:
1、 先易八圭图从《易经》卦爻辞得证。
2、 《易经》卦爻辞是与《尚书•顾命》所述的河图是出自同一个时代。
3、 《先易八圭图》与河图、玄圭、弘璧上的基本图示。
4、 先易八圭图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季节、方位和天象、水文。
五、历史的述说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漫漫的长河。中华民族在这个漫漫的长河中走过了四千年、五千年也许更长的的年代。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风尘将历史变得那样模糊难辨。我们走过了高峰,我们也经历过低谷。胜利的骄傲和失败的屈辱往往使们连自己的面目也认不清了。我们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又如何知道自己往何处去?易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沸点。当我们再展开上千年的易学研究的文山书海时,一些易为占卜,远古文化就是巫卜文化,易为生殖崇拜的各种学说和理论简直就铺天盖地。我们是该知道什么是数典忘祖了吧?以此,我们还可以说明:什么是人类文明?什么是中国文明?是谁创造了人类文明。人们往往高举起火炬象征着点燃了人类的文明。而中国远古的历史却清楚说明了:中华文明是发生发展在治水的年代。水,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中华文明。 中国人对于《周易》是崇拜的,因为他曾经给我们民族的文明带来过辉煌。可是当我们民族沉沦的时候《周易》也蒙上了迷尘。人们在朦胧中看《周易》,不知《周易》之所云。神学或东方神秘主义笼罩下的《周易》研究却将《周易》与现代科学对立起来,与人类的现代文明对立起来。
岂不知在易之先的中国文化所创立的时空观正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的基础。
人类的文明是无国界的,先易的文明是无国界的,《周易》的文明也是无国界的。先易是属于我们民族,当然也是属于我们的世界。
中国文化的起源本来就是清清的一股甘泉。经历过浊浪排天以后,当要流入大海的时候,泥沙总是要会有所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