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莊肇基
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光輝燦爛。在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思想文化中,始終是全世界最進步的文化。直到清朝中葉以後,因閉關自守政策,才使得科技文化落後,迅致被列強侵凌幾至亡國。
唯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晚年有一個預感,認為中國將成為今後世界歷史的核心,其主要的依據是「中國人民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把握了世界精神」。 為何湯恩比會有這種想法,依日本人池田大作與他多次對話中發現,中國人歷史積累起來的精神遺產中,與歐洲的侵略色彩濃厚的普遍主義完全不同的某種世界的萌芽。這是中國人著眼于對人探索的系統。如"中庸"說:「道不遠人」。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認為,真理不遠離於人,因此,對人始終寄予莫大的關注,並致力於對人的探索。而中華文化源頭活水,就是"易經","周易"它是傳統社會思想主流, 在多樣性統一的中國文化中,從它產生到今天延續時間最長,而且從未間斷過,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非常罕見的,比方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倫文化的歷史比中國要長,但這兩種文化都已經消亡了,而被後起者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所取代。古印度文化雖然與中國文化一樣流傳至今,但古印度文化在歷史中曾有多次亡國,一直至二次大戰後才復國,它們的文化中影響後代最大的是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在印度已名存實亡,代之而起的是印度教文化。佛教到了中國變成中國佛教,其與印度原始佛教已是大不相同。
梁啟超認為世界文化中的哲學,大致可分為三派,印度、猶太、埃及等東方國家,專注重人與神的關係,希臘及現代歐洲專注重人與物的關係;中國專注重人與人的關係,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怎樣才算一個人,人與人的相互關係。 以下為了探討中華文化傳統思想之根源,及其對後世之影響。我們試分析敘述如後:
一、中華文化源頭活水的易經
"易經"簡稱"易",也稱"周易"。對於此書之名稱,歷史上歧解很多。只一「易」字,就有三義,鄭玄在"易緯‧乾鑿度"注中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是對"乾鑿度"開首「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的解釋。"周易"為群經之首,眾道之源,乃中國經典中義理最為深奧者也。至於"易經"成書的過程,依"漢書藝文志"云:「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相傳八卦為伏羲(上古)所畫,而後再經文王(中古)重卦,並作卦辭、爻辭,孔子(近古)作十翼。前後經過三千多年之醞釀,以及三位聖人之智慧累積,始完成此一內容博大精深之"易經"。 十翼為孔子所作之說法,自漢代以來至於宋初,採信者甚多。"易經"由於十翼之輔翼闡釋,才使"易經"由迷信走向理性,由占卜之書而成為儒家講論人生哲理之重要典籍,其價值可見一斑。
"易經"是以符號與數理之邏輯含蓋宇宙人生之萬象與變化之法則。如以陰(- -)陽(-)之符號,組成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離( )艮( )兌( )的符號,以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海)的現象,而以此八卦為宇宙人生構成的基本因素,舉凡宇宙萬象俱皆歸納於八卦之中。後將此八卦八八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以象徵宇宙人生發展變化的六十四個現象與法則。如震在乾上 ,為大壯卦,以震為雷,乾為天,雷在天上,其勢雄壯,故曰大壯。坤在離上 為地火明夷卦,以坤為地,離為火為日,地在火上,淹蓋火之光明,故曰明夷,夷者傷也,謂光明損傷而成黑暗也,人世間政治的黑暗,即明夷卦的象徵也。凡宇宙所有的現象,易經即有一卦去說明。易經就是以符號邏輯含蓋宇宙萬象的一門學問。
二、影響中華文化深遠的儒家
中華文化到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當時比較有影響力的,依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提到有儒、墨、名、法、道等六家,西漢末年劉歆於"七略"中在六家之外,又加上農、縱橫、雜、小說四家共十家。十家中小說家被視為「小道」,屬於街談巷語之類,不受重視,所以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就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這樣,就有「九流十家」之說。在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制度激烈的變動,當時王命不出宮門,諸候各自為政,下無方伯,上無天子。所謂「邦無定交,士無定主」 歷史家描述這個時代,有以「聖王不作,諸候放恣,處士橫議」("孟子‧滕文公下"或描述為「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之馳說,取合諸侯」("漢書‧藝文志")。他們爭論的問題,涉及到世界觀,認識論、名實觀,社會歷史觀等諸多領域,奏響了思想界管弦樂交響曲。然後經過歷史篩選和沉澱,到了漢武帝時代,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形成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而兼採其他各家思想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奏出了中國二千多年來傳統思維的主旋律。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以愛國愛民為己任,提倡「有教無類」的全民教育,突出了人與社會的關係,重視人的文化修養及倫理道德,他整理六經「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被譽為「儒家之宗師,諸子之開祖。」歷代帝王無不崇之,以漢、唐、宋、元尤甚,曾被尊奉為孔聖人及被譽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近代美國"人民年鑑手冊"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再一次引起了中外對孔子的敬仰。
孔子一生的思想體系,大多被其門人弟子記載於"論語"及"中庸"等書上,他是以「仁」為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學觀是政治思想與倫理道德相融合的準則,是孔子最高道德境界。「仁學」又以「愛人」為核心。「仁」這個名詞,在孔子以前就有人提出來了,但沒有人把它當作一個重要的哲學範疇來使用。孔子大量地使用「仁」這一概念,據"論語"一書中的統計,「仁」字共出現了109次,有105次是單獨出現,有4次和其他字複合出現的。孔子既然是以「仁」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高道德標準,又是決定社會生活的普遍原則。"論語"中有兩段話最能說明「仁」的基本精神。一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二是「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這兩段話之間並無實質性的矛盾。「愛人」是仁的主要內容,「克己復禮」是實現仁的途徑。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就是「忠恕之道」(〈里仁〉)「忠」要求的是積極為人,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這是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別人站得住。「恕」要求的是推己及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亦即自己不喜歡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在統治階層人人都貫徹「忠恕之道」,就能做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
在對人的探索方面,孔子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他所說的「君子」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加以區分,大概有兩類,即「在位的君子」和「有德的君子」。「在位的君子」,必須在位而有德者,處於理想的社會型態,還要位居政要。但對孔子而言,當然是指「有德的君子」在孔子生存的年代,人心動盪不安,暴露出人生的悲慘命運,他的理想完全無法與現實社會相配合,所以翻開"論語"來看,有關討論「君子」的地方就高達七十處以上,他期許人人都要有一顆公正的心,若有公正的心,就不會有憂懼。 如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又說:「君子坦蕩蕩」。(〈述而〉)「君子泰而不驕」(〈子路〉)。「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總之,「君子」就是自覺為何活在這個世上,並懂得以「仁」付諸行動的人。社會上如果多幾個君子,少幾個小人,社會就不會亂,國家也一定可長治久安。
三、天人合一思想對後世之影響
幾千年前的"周易"早已強調天、地、人三者的緊密關係,天、地、人三才統一觀是重要理論。如"易、繫辭"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易經組成八卦的爻,陽爻「-」即從乾天而來,陰爻(- -)即從坤地而源,並且"易經"八卦的三爻及六十四卦的六爻都是天、地、人三才的象徵。如"易‧乾卦"九五曰:「飛龍在天」(天),九二曰:「見龍在田」(地),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人)。又"易‧繫詞"亦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下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詘信相感而利生焉。」
"易經"有四卦為天的標誌,如乾卦(天)、震卦(雷)、巽卦(風)、離卦(日)。有四卦為地的象徵,如坤卦(地)、兌卦(澤)、坎卦(水)、艮卦(山),天地之間蘊含著天地感應的原理。如天地(陰陽相交),坎離(水火相濟),風澤(燥濕和調)、雷山(剛柔互克),孔子作易傳時依自然以推人事,由此天人合一論的宇宙觀,遂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觀念。 "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奠基,"周易"對"內經"有著深刻的影響。黃帝內經亦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生萬物。」("素問‧天元紀大論"),以及「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素問‧六微旨大論")都已明確認識到天地是互為相感的,不僅天的變化影響於地,地的變化同樣也影響著天。"周易"大地相感應雖然是一古老的理論,但對現代研究仍有著新的開拓意義。
這也是因"周易"理深義博,是自然科學的胚基,多種學科的淵藪,中國各門科學無不胎源於"周易"。它對中國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乃至自然科學等許多領域,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儒家學者,尊它為「群經之首」,並據以建立他們的宇宙觀和政治倫理體系;許多玄學家和道學家,從中引伸出他們的理論依據和生活模式;中國歷史上的大改革家,更幾乎無一例外地從其中得到鼓舞和理論上的支持;甚至在廟會、市集上擺設地攤的算命先生,也要藉助它的形式和智慧,給人以某種神秘的預示和指引。
結論
"易經"確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這不僅因為它包含了天、地、人、物、君臣、父子……自然、社會中的一切事理,而且直接開啟了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所以,"易經"作為中國文化之源,是當之無愧。中國的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等各門具體科學,都或多或少受"易經"影響,「天人合一」的綜合思維方式,也在"易經"中初露端倪。"易經"所包含的宇宙自然和社會人生的是最神奇的,最讓人著迷的。幾千年來,中國人萬讀不厭,常讀常新的學問。因為要了解中國歷史,不可不讀"周易";要了解中國哲學,不可不讀"周易";要了解中國文化,不可不讀"周易"。幾千年前,中國人使用"周易"來指導人生決策,決斷國家大事。今天,它依然有些神奇的功效。它是人間智慧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世界有五大龍脈,其發源地均在中國喜馬拉雅山與崑崙山脈,而喜馬拉雅山也是古印度神話把它說是世界的中心,他們認為日月環繞此山回旋出沒,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依之而層層建立,四周還有鹹海包圍,旁邊則羅列著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四大部洲,這就難怪佛教誕生於這裡。 從這些古老的神話,再證諸中國的長江、黃河均發源於此,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地大物博。再加"易經"代表中華民族整個的歷史精神。它是世界五大哲學系統中,佔有主流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大放異彩,不但影響東方思想,乃至歐西文化也深受其影響。它不但在歷史演進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中華民族生存奮鬥的特殊智慧,同樣在民族特質的獨立性格上,顯示了中華民族的獨具天性與風格。中國五千年來,所以能永久獨立於世間,成為文化的先進民族,亦即完全由於中國哲學的「極高明而道中庸」思想為其他民族所不及。這也是中華民族能在歷史長河中振衰起蔽,偉大復興,永立不滅的主因。俗云:「有不可亡之文化思想,乃有不可亡之國家民族」。願國人共力以赴,為發揚民族優良的"易經"文化哲學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