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回"易學"失落的拼圖
一、易學有五大疑點要釐清與補正
"易學"自上古伏羲畫卦、中古文王作"卦辭、爻辭"以及近古孔子作"十翼",前後歷三千多年之醞釀,累積了三位聖人之大智大慧,所謂「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始克完成了「揭示宇宙奧秘」、「剖析人生真象」千古傳承之不朽鉅作—"易經"。"漢書藝文志"以"易"為"詩"、"書"、"禮"、"樂"、"春秋"五書之原,遂成群經之總匯,而為我國一切學術之淵藪。尤其自唐孔穎達作"周易正義"成為科考士子必讀之書後,"易經"更成歷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以及大文豪必須研讀之課題,這在我國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上,的確是舉足輕重、影響至深且遠而無以倫比者。就因為"易學"領袖群經而為中華文化道統之原頭,所以凡為治"易"者,皆應闡精竭慮,不但要續其脈統,而且允宜張皇補苴,以臻其於圓融無缺之境界,而此亦係治"易"後學之職責所在也。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理不真則情不達」。文王之時,先天、中天、後天三大卦本為齊全無缺,然文王卻不但去其卦名,且將中天掩飾隱去不見,含混籠統,合三為一,獨存"周易"傳世,而世人之被其所欺矇者,又豈僅孔聖一人而已哉!近代"易"學家杭辛齋云:「讀古人之書,無定識定力鑑核之,受古人之欺多矣。」誠哉斯言!只以「"周易"一出,他"易"皆亡」。是故,後之學者,若無接通天地信息之能,亦無獨特超人之識見,則"易學"再傳千年,恐亦無從還元其本來之原貌,而天人地三才大道,亦恐只有「存其名而不見其實」之窘況虛浮於世也。
"易學"本以「卦、理、象、數」為其主要內涵,然觀諸"周易"以及漢唐以迄清代儒家通人所有之"易學"著作,發現其要皆難以全賅,以致於互相爭議、辯論紛紛,曾無半點有益於"易學"術數之用也。是以,傳誦愈久,益見異歧,漸行漸遠,終成見解無有一致之態勢!此時,若無正本清源之正確理論,加以導正並予張皇補苴,則"易學"必卜難以逃脫式微沈淪之窮途浩劫!譬如:"易學"本為三才大道之學,但僅有先天與後天兩卦以說明其內涵,歷來治"易"之儒家,要皆知其尚缺中天一卦,然而幾乎無人能為之補正,甚且抱殘守缺而專以挑剔他人之文章見解為能事,炫己輕他,致令陰霾萬里,愈論愈遠離於"易學"之原經義旨!是故,杭辛齋亦有感而言:「建諸天地而不悖,質之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但得其數而神其用,固無投而不合,至其名稱之如何,宜可無問焉。」識者之見,確為的論!
"易經"雖以"周易"為其全部內涵,然而一經深入探研究與實踐,不論是根據經文之記載,抑是依據實踐之結果,其邏輯理論與應用原則,可以發現尚有若干未前圓融與契合之處,諸如:
1、「天地人」三才大道,其中「天道」有「先天八卦」可表,「地理」有「後天八卦」可象,只有「人事」獨缺「中天八卦」可徵!如此,三天缺中,信息不全,當然其應驗必為不全與不靈也。
2、天地之數,由一至十,總數為「五十有五」,衍之已可全括億萬。然而經言「大衍之數」則僅謂「五十」而已,將天地之數憑空減去五數,後之學者眾儒,雖皆各各自圓其說,然人為之鑿痕未去,說法終竟不與道契,理由總與術違,若不駁正,難臻圓融。
3、河圖洛書,宋儒有「十圖九洛」與「九圖十洛」兩派互異之爭議,於斯總見儒者「尊己、輕道、棄釋」弊端之一斑,亦徒顯「文人相輕」而予人以「紙上談兵,難收實效」偏頗感覺之譏也。
4、文王之後天八卦,(其實非屬文王之作)將乾卦置於西北,把坤卦安於西南,而與先天八卦乾坤分別位居南北正中者,迥然不同,遂引發先儒時賢諸種說解相異之論。於今,中天卦出(請詳後文),三天卦齊,遂知乾坤兩卦,在後天卦位之安排,乃純屬三天八卦自然演變之法則有以致之者,是亦凸顯先儒時賢「學猶未迨、筆花亂顫、牽強紐合、強作解人」淺陃之一斑也。
5、"周易說卦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易卦順逆之言,蓋亦文王愚弄後學之一端,此與文王特意將「中天八卦」隱去不言如出一轍也。卦本有先天、中天、後天之分,然文王亦吝於繪圖說解,亦未肯將其卦名明示於經上,全賴後世宋代邵康節先賢之點明後,始能名正言順也。文王將三天八卦溶三為一,籠統混說而未將三天八卦之方位,一一詳為言明,致啟後學諸多之猜測與辯說,而後學仍渾然不察文王"周易"撰著手法之特異,致為其多所欺矇也。
以上五點應該釐清,或該補正之處,乃為"周易"經文含糊其辭之犖犖(音洛,分明也)大者,也是二、三千年來困擾、迷惑群儒時賢之關鍵所在!這些謎團陰霾,若再不予揭開並予撥雲見日,必將形成往後無人修習研究之嚴重後果!試想:自"周易"成書傳世以來,歷經三千多年,投身鑽之賢者碩士學人,代不乏人,而且皆數以百記,惟觀其所有論著,始終鮮有開聾震瞶、光大經文義旨之作者?是以,論著愈夥,則歧異愈盛,而離經旨則愈遠矣!
二、「帝出乎震」這章是中天卦的根據所在
清代江慎修著有"河洛精蘊"一書,云:「先儒傳先天之學,因謂『帝出乎震』一章為後天,其卦位乃文王所定,愚嘗疑之。」江氏懷疑「帝出乎震」一章之卦位,非屬文王所定。遂又云:「然象辭雖文王所繫,而八方之位,自有天地以來即定矣。豈待文王而始知所當之卦耶?河圖之妙,先天已含後天,一、二、三、四,即坎北、離南、震東、兌西之位,但易其乾、坤、艮、巽之四隅耳。此卦位非聖人不能定,而聖人不必為文王,古人神智創物,誠有不可思議者。…以事理驗之,南面而聽天下,嚮(音義皆同『向』)明而治,上古之為君者,即當如此矣。是知南為離明也,離在南,則坎不在北乎?堯命羲和,春曰「東作」,震在東也;夏曰『南訛』,離在南也;秋曰『西成』,兌在西也;冬曰『朔易』,坎在北也。更以事驗之,夏"易"曰"連山",以艮為首,豈非有取於『終萬物,始萬物』之義乎?商"易"曰『歸藏』,以坤為首,豈非謂坤與艮對,取其對方之卦,以示變革乎?」江氏認為八方之位,乃天生自然所定,即以為八卦之當配其位,舉凡聖人皆能為,而聖人不必為之王。文中更舉以事理作為其認定之佐證。江氏雖言之成理,然若於知曉"周易說卦傳"所言: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悅)言乎兌,戰乎乾,労乎坎,成這乎艮。」此乃寓中天八卦之義旨於後天八卦方位之文,其說法可能有變而必當修正其下文之所云:「古之聖人,心通造化,變易伏羲之八卦,別為方位,其理精深,其義廣大。天道、地道、人道,無所不在。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即古經之言,豈足以盡此圖之義哉?夫子即其言解說之,或言方,或言時,或言德,或言象,互文見義,各舉一隅,以待後人之引申觸長耳。豈謂此圖之義盡於所解說哉?故後儒不妨各隨所見為說也。」江氏擬「帝出乎震」一章,「似是古經之言,夫子述之,下文解說之也。」雖然頗有見地,惟亦無從揭開此一千古謎團也。夫經文必先透識其義旨,而後始能「隨所見為說」。今者,"傳"文云:「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悅)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這裡洋洋灑灑地解說了「帝出乎震」這一章經文之義旨,辭雖明而實晦,如果僅按後天方位來解說,其中的確尚有諸多疑點有待澄清者。諸如:
1、先天八卦首乾,中天八卦首艮,後天八卦即應首離為是。今者曰「帝出乎震」,既以震為首而言帝出,則歷來帝王之座位,皆應坐東面西始為真的。然而文中卻明言「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文義前後矛盾,南轅北轍,殊屬乖戾不合。
2、稽考歷代帝王宮殿,要皆「座北朝南」,而無「帝出乎震」之儀象,此為帝王宮殿建築之座落取向,只符堪輿地學「南北八神共一卦」之真旨,而與「帝出乎震」毫無干涉也。事實與經文不符,誠屬可議也。
3、將後天乾位說成戰鬥場所,而以陰陽相薄(交迫)釋其旨意,不知所據為何?金丹訣曰:「取出坎中畫,補離還復乾;純陽命本固,無礙性珠圓。」乾元一氣,正大光明,「戰」從何來?牽強說解,理應道明為是。
4、說解又謂坎為勞卦,乃萬物之所歸者。此處所言,遍觀"周易"卦辭,何曾見說坎為「勞」而為歸藏萬物之所哉?北方「坎」位,義當為「險」。是以,不但「險」「勞」殊義,而且亦無「萬物所歸」之義涵也。
5、說解「齊乎巽」,謂「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義旨不明,真不知其何所云哉?
6、謂「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難不成萬物於東、西、北三方皆不相見乎?
7、將坤之「致役」解說成「致養萬物」。役,為役使而為服務於人之意;養,乃育養、生養之意。坤雖能致養萬物,然「役」「養」異義,本旨不能全同,怎可混同說解哉?
8、兌值西秋,雖言秋季有豐收喜悅之慶,然若為歉收之年,則悅從何來?誰能保證年年豐收大有?而且秋季肅殺之氣最盛,怎能釋其為「萬物之所說」耶?
9、艮雖為「萬物之所成終、所成始」,然其位居東北,於時令應為冬春之交,於斯萬物正值冬藏蓄元儲精階段,如謂萬物因而終於此、始於此,亦屬勉強湊合之詞也。
綜上九大疑點,曾無一卦之能說解明白而符經旨者,是亦無怪乎朱子注云:「此章所推卦位之說,多未詳者。」然而朱子不明本章所推卦位之說之評語,至明代乃有治"易"一、二十年之學者來知德先生,於其"易經來注圖解"中卻不以為然地曰:「諸儒因邵子解文王之卦,皆依邵子之說,通說穿鑿了。文王之方位本明,而解之者反晦也。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震』一節是也,又何必別解哉!朱子乃以文王八卦不可曉處甚多,不知何說也?蓋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難曉,難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屬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而列之。」來氏更進一步說明其見解云:「帝者,天也。一年之氣始于春,故『出乎震』。震,動也,故以出言之。齊乎巽,巽者,入也,時當入乎夏矣,故曰巽。巽,東南也,言萬物之潔齊也。蓋震、巽皆屬木之卦也。離者,麗也,故『相見乎離』。坤者,地也,土也。南方之火生土方能生金,故坤、艮之土,界木、火於東南,界金、水於西北。土居乎中,寄旺於四季,萬物之所以致養也,所以成終成始也。坤,順也,安得『不致役』,故言『致役乎坤』。兌,說也,萬物於此而成,所以『說』也。乾,健也,剛健之物,必多爭戰,故陰陽相薄而戰。坎,陷也。凡物升於上者必安逸,陷于下者必勞苦,故勞乎坎。艮,止也。一年之氣於冬終止,而又交春也。蓋孔子釋卦多從理上說,役字生於坤順,戰字生於乾剛,勞字生於坎陷,諸儒皆以辭害意,故愈辯愈穿鏧矣。」來氏以孔子之說順意作解,了無新意。以來氏浸淫"易學"近數十年之功力,尚未能跳脫"說卦傳"原文之藩蘺,是亦足見蘊涵三才大道至理之"易學",若無接通天地神明信息之能者,實難以有所突破與發揮也。
自孔子以後治"易"之諸儒,凡對「帝出乎震」一章所作之傳解,除清代江慎修之說法尚有些見地之外,即便是作"傳"之孔子本人,亦難免「傳文牽強、說解不倫」之窘態現焉。究其原委,蓋有下列數端:
1、此章係文王將「中天八卦」之名隱去,只留其義旨內涵寓於「後天八卦」方位之上,致失其主要對象,當然無從求其說解圓融也。
2、原文任意變更卦序,故意以四時之序作論,而不依「易卦本為示人從出生至成長並藉修煉由後天返回先天之大法」順序敘說,在無人點破之下,當然顯得支離無章而難於傳解也。
3、經文第一個字「帝」就不知其所指為何物,接下來後面傳解之文,當然就難免偏離中心義旨而不知所云矣。夫「帝」者,即為"道德經"所云:「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之「帝」,其真義乃為「元神、靈魂」之謂也。孔子不言怪力亂神,只好將其傳解為「萬物」,來氏並將其解釋作「天」,兩說無一中的,開頭便錯,正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也。道家"金丹妙訣"云:「道本無為法自然,聖人立像假名O(讀如圈);平常日用全彰露,打破方知象帝先。」打破,即為金丹煉成,聖胎靈珠出世,超凡入聖之謂。「象帝先」即為"道德經"之言。是以,道家知「帝」之為何物,而儒者不知人體奧秘,宜乎其之錯解連連也。
4、春、夏、秋、冬四時之序,本屬大自然循環之理,人人皆能知曉,誠然無需以八卦另為解說之必要。江慎修之言「八方之位,自有天地以來即定矣,豈待文王而始知所當之卦耶?」確係不刊之論。而且"易"之內涵,乃以「天人地」三才大道為其核心所在,而三才各自有一八卦可象:先天八卦表「天道」以論天理之定數;中天八卦表「人道」以明人理之變故;後天八卦表「地道」以辨八方之位。先天不易表天象,中天簡易表人事,後天變易表地理。以此知"易卦"既非針對四時自然之序而作,其於人理有關之思想行為、進德修業之指導,要皆以「中天八卦」為準則也。是以,本章之義旨,似明實晦,致令後人說解無門也。
5、唐朝袁天罡、李淳風二人合著之"推背圖",預言中所配之卦象,自唐代武則天年代起「乾卦」,其後則依坎、艮、震、巽、離等後天八卦順時鐘方向遞配,舉凡歷史上有改朝換代之大事發生,即為遞換「宮卦」之時。袁李兩位預言大師,如依"說卦傳"「帝出乎震」之法則,應以後天「震卦」開始配於唐朝為是,然其卻以後天乾位為預言之起卦點,於此亦見袁李二師乃以「乾九」為至尊,而為「帝」之象徵者,明矣!中天卦之乾與後天卦之震同宮,故「帝出乎震」者,文王之本意,仍以「帝出乎中天卦之乾」為是也。今以"推背圖"預言之配卦出乎乾而不出乎震,是亦足為"說卦傳"本章所言,其真正經旨乃非指「後天八卦」之重要佐證也。
"周易"隻字未提卦有「先天、中天、後天」之分,是亦可以想見文王含混籠統、涵三為一,似乎畏懼過度洩漏天機,有違天意而恐遭譴罰之況。雖然「今人不見古時月」,但是「今月曾經照古人」。真理永在,不會時過境遷因人而異。因此,一旦尋回、揭開真理真象,則張皇補苴,亦學子當然之職責也。茲將筆者所見,「帝出乎震」一章,其卦序與經文義旨,理應作如下之調整與說解:
1、相見乎離:(表示人之降生在世,由一至十八歲之歷程)。
此指先天乾與中天艮,兩「首」同宮相見,亦即人身難得今始得,形(艮)與神(乾)相見而合於一體,即人誔生在世之謂也。此宮先天乾九,中天艮六,後天離三,合計為十八之數,即表示人由初生至十八歲這段光明、天真、無邪、茁壯之成長過程也。
2、齊乎巽:(表示人長大成人後,由十九歲至三十一歲之歷程)。
此文,一指五臟六腑日見成熟成長,齊心為身體之長養而協同運作;二指凡聖同源,機遇人人相等,成凡成聖,擇之在人;三指宜「見賢思齊」,努力修真,力爭上游也。此宮先天兌四、中天坎七、後天巽二,合計為十三之數,即表示十九歲後之十三年當中,身心作為之過程也。
3、帝出乎震:(表示人長大成人、煉丹成功,由三十二至五十一歲之歷程)。
此指先天乾元金丹煉成,有如"氣功與健身,煉丹之歌"所云:「轟開百會嬰落地,功德圓滿笑開顏」之情景也。帝者,即如"道德經"云:「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之「帝」,乃為元神、靈胎煉成大丹之謂。亦為「靈珠出世」之義也。此宮先天離三、中天乾九、後天震八,合計為十之數,代表人從三十二歲至五十一歲二十年中,個人努力修真,終於煉成大丹並完成九年養丹成功之過程也。
4、成言乎艮:(表示人通過韜光養晦,由五十二至六十八歲之歷程)。
此指大丹煉成後需十五、六年之韜光養晦,有如六祖惠能隱身於獵人堆裡的過程。通過此關後,是乃真成「了生死」之得道者,故曰「成言乎艮」。此宮先天震八、中天離三、後天艮六,合計為十七之數,代表人從五十二至六十八歲十六七年養丹成功,可以出關來為民服務之過程也。
5、致役乎坤:(表示丹成出關,普度眾生,由六十九歲至七十五歲之歷程也)。
此指大丹煉成出關服務、培育眾生,有如坤地之長養萬物之情境。役者,為人服務有如被人差遣之意也。此宮先天巽二、中天兌四、後天坤一,合計為七,代表服務奉獻需有七年專注之功之過程也。
6、說言乎兌:(表示普度眾生,萬物欣悅,由七十六至八十七歲之歷程)。
此指得道之人於普度眾生有成,萬物咸皆有如秋收豐富般之喜悅也。說,音義皆同悅。此宮先天坎七、中天坤一、後天兌四,合計為十二之數,十二表示如一年十二月圓滿之數,故眾生萬物皆呈現喜悅歡心之情也。
7、戰乎乾:(表示功德圓滿,天人交戰,由八十八至一百一十歲之歷程)。
此指天人交戰之象。八十八至一百一十歲,肉身之年事已為甚高,大道修成者,因度人之功德圓滿,是該駕返先天,或是再留人間紅塵,兩者之間,可能需要擇一而為,故在此段歲月,必見「天人交戰」之景象。去留之間,有如「陰陽相薄」者也。先天艮六、中天震八、後天乾九,合計為二十三,代表功德圓滿而該回返先天也。
8、勞乎坎:(表示聖人德被十方,無來無去,由一一一至一二O歲之歷程)。
此指聖人德被十方,雖似出世,但其威儀教化則深入俗塵。毫光萬千,化身無數,隨喜隨願,教化眾生,勞而不勞。現三身,行悲願,無來無去,無有所住,永成不壞金剛是也。先天坤一、中天巽二、後天坎七,三數合十,天地皆呈圓滿之象矣。
上述由一順行至四,運行於「陽儀」宮位,如以古言「人生七十古來稀」作論,陽儀走完,其數為六十八,正符古德之所言。而今科學發達,物質文明長足進步,即如不專事修真者,其人平均年齡亦多在八、九十歲之譜。但如針對修真煉丹成功者來說,由五順行至八之「陰儀」過程,此乃「為善不欲人知」、隨緣點化、教導人生的真實寫照。所謂「潛移默化」者,正指此「陰儀」歷程而言者也。
「帝出乎震」一章之卦序與經文義旨,既如上述,而為群黎與修真者提供了循序漸進由後天返回先天之康莊大道,於此始見中天八卦於"易學"上所佔地位之重要性。同時,亦可卜知文王「混三天卦為一說」之原由也。正是:
先後天卦 千載傳承
普示天下 莫敢不從
三才大道 唯欠一宗
中天一出 始臻圓融
三、先中後三天大卦的關連體系
天地人三才各一太極,每一太極,即有一大八卦。元朝張理"易象圖說外篇"引邵康節之言曰:「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夏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謂之人統。"易"曰:『"連山"以艮為首,艮者,人也。』商以建丑之月為正月,謂之地統。"易"曰:"歸藏"以坤為首,坤者,地也。』周以建子之月為正月,謂之天統。"易"曰:『"周易"以乾為首,乾者,天也。』艮者,萬物之所以成終而成始也。人為萬物之靈,故主人而言。是知夏尚『忠人之義』也,商尚『質地之理』也,周尚『文天之象』也。三代迭興,三統異尚,而聖人答顏子『為邦之問』,則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法天道,行地利,用人紀之義彰矣,斯所謂百王不易之大法也。」據此而言,"連山"、"歸藏"、"周易"三易,應為「三易同現,自古有之」之徵,文王只不過是「統三為一」之關鍵人物而已!換言之,先天、中天、後天三大卦,於伏羲畫卦之時,即已完備無缺。只是夏人以中天卦為主用,商人以先天卦之逆數為用,周人亦以先天卦為用。後天卦因作辨方定位之用,故為三代共同當作「人法地」之準則而為無可偏廢者。這裡必須說明者,即商人所用之"歸藏易",其實即為先天卦「坤、震、離、兌、乾、巽、坎、艮」由坤土起艮土藏,土起土藏之八卦是也。是故,"說卦傳"於「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之下一句,接即云:「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逆數之"易"即指"歸藏易"而言者也。本章由「天地定位」以至「"易",逆數也」這段經文,其義旨委實已將先天卦明顯列出,只是文王未將其卦名言明為伏羲先天八卦而已。今者,將伏羲先天八卦加上「帝出乎震」一章之中天八卦及後天八卦,三者合同一處來看,則象徵天地人三才大道之三天八卦,於焉齊全無缺矣!修道古德有言:「須信畫前元有"易"」,此亦說明了三天大卦於伏羲畫卦之前即已有信息存在焉。也就是說伏羲根據三才大道之信息,早已畫出有三天大卦,只是文王卻將其混三為一,去其卦名,散其系統,作成"周易",以致於「周易一出,他易皆亡」,誠然不無有欺矇後學之嫌!只嘆後學不察,始終以為後天八卦乃文王所定,而將焦點集中在「先天之乾坤一卦」何以分別定位於西南與西北隅角之上?而且說法各異:
1、宋朱震"漢上易傳"云:「故管輅曰:聖人何以處乾位於西北、坤位於西南?邵康節曰: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乾統三男而長子用事,坤統三女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而兌、震為偶,以應地之方也。王者之法,盡於是矣。」
2、宋王湜"易學"云:「伏羲始畫八卦,則乾坤用事,而六子初生之象。文王變易其位,則乾坤退歸於無為,六子既長,而用事之象。…乾坤老不用事,功成退歸於無為,故居西方之偏焉。」
3、宋佚名輯"周易圖.乾坤不居四正位圖"云:「石先生曰:乾居西北,父道也。父道者尊嚴,嚴凝之氣盛於西北。坤居西南,母道也。母道者養育,育物之氣盛於西南。又說西北冬之會,是乃萬物成就之方。西南萬物茂盛之方。坤者,地之道,在長養之位。育萬物成就,歸功於乾,若臣道從王事,不敢成己功,必歸功於君。」(按:石先生即宋初三先生之石介。)
4、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云:「諸儒因邵子解文王之卦,皆依邵子之說,通說穿鑿了。文王之方位本明,而解之者反晦也。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乎震』一節是也。又何必別解哉!朱子乃以文王八卦不可曉處甚多,不知何說也?」
以上諸說,一、二皆以乾坤老不用事,而分別以長子、長女代之。若果乾坤會老,則長子、長女亦當有老時,其應經歷多少年代始為老,而又得更替之以中男、中女用事哉?"繫辭傳"云:「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於此說明"易"乃乾坤縕化而成者,無乾坤則無"易"也。又云:「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既為"易"之門,八卦亦各司其位,又怎能有某卦可兼其他卦位之情事發生?況且乾坤非人,又何來「老時」之說?引喻失義,說甚鄙俗,令人難以卒讀!堪輿風水地理學上,四正四維(隅)皆不避乾坤之用,正可為反駁「乾坤老而退歸無為」之有力證明也。以邵子亦事修煉且得有真傳之工夫,而尚有斯說,則其他學者,更難有較為切中經文義旨之說解也。另外"乾坤不居四正位圖"之三說,以父道、母道作解,亦為凡夫庸俗之見。至於來氏之言,前文已為之分析清楚,要亦為附會之說,而不必予以有所致意也。然則,後天八卦之乾坤,因何必位於西方之兩隅,而不置於東邊之隅角?其正確之答案,可從下列「先天、中天、後天」三大卦之關連體系上得知:
1、先天八卦與中天八卦依序排定後,利用「翻天倒地」的法訣,可以定出文王所敘述傳世的「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首乾,中天八卦首艮,同宮同位於後天離方。我們現在應用地理風水學上「翻天倒地」的法訣,將中天艮卦翻上於先天位置,再將先天乾卦倒置於後天位上,這樣就成了「後天之乾必與先天之艮同宮」而與現傳之先後天八卦同其卦位矣。所以,後天乾卦必與先天艮卦同宮者,是法訣運用必然的結果,絕不可任意移異者也!是亦證明乾坤老而不用之說,誠屬鄙俗不堪、錯誤荒謬之言也。再者,先天八卦之乾與坤對,中天八卦之艮與巽對,如此,乾艮既已同宮於離位,而坤巽亦必同宮於坎方也。因此,我們也可照法將先天坤卦「倒地」而成後天坤位,再把中天巽卦「翻天」而回歸為先天巽位,這樣也就成了後天坤卦之宮位,必在先天巽方無疑!如此一來,後天乾卦,必居先天艮宮而屬西北方位;後天坤卦,必居先天巽宮而屬西南隅方矣。其餘先天與中天六卦,仿此類推。最後,後天八卦各卦所居的方位,統統皆可依法列出矣。(按:依此訣所列出的後天八卦方位,即與"周易"所列出者完全相同。)這是標準答案,也是千古不傳之秘也!
我們可以如此的認定:"道德經"所說的「道生一」之「一」者,即指「先天一大卦」也;「一生二」之「二」者,即指「中天一大卦」也;「二生三」之「三」者,即指「後天一大卦」也;而「三生萬物」者,乃謂:「先天、中天、後天三卦合齊後,宇宙萬事萬物的成住壞空循環無端的自然法則,一切皆能掌握而運用自如也。」
1、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依訣排定其相互位置後,將前條法訣利用「還元」之方法,我們可以求出失傳已數千年的「中天易卦」!
他家學術,或者可因法門繁多有所謂「法無定法」的說法,而「易卦」這門科學,它有的是原理、法則、標準與根據,不但條理有序,而且系統井然,是無所謂「法無定法」者。先天與中天八卦既然依訣可以定出後天八卦,那"周易"的後天八卦合先天卦所排出的圖案,當然也可以運用「還元法」排出「中天八卦」。譬如:先天乾宮乾卦,其後天為離卦,若將乾卦倒置在中天卦位,而將離卦翻於先天卦位,即成為「先天離卦必與中天乾卦同宮」的現象;又如先天坤宮坤卦,其後天為坎卦,今將坤卦倒為中天卦位,再將坎卦翻於先天卦位,即成為「先天坎卦必與中天坤卦同宮」之現象。如此一來,先天八卦東西之離坎兩宮,即分別與中天八卦之乾坤兩卦同宮並列矣。其他六個宮卦,仿此類推。如此說明了中天八卦即可由已知之「先天、後天」八卦,利用「翻天倒地」口訣的還元法,一一予以求出也。
2、中天八卦與後天八卦是屬於成組成對而互換卦位的關係。例如艮與離是一組一對,若艮為中天,則離即為後天;如離為中天,則艮就成了後天了。八卦分成四組四,除艮離這組外,其餘巽坎、乾震、坤兌三組亦同此類推。
以上三條條例,除了明示「先天、中天、後天」三大卦的關連體系外,同時也在在說明了"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乃係宇宙大自然的定律與現象;同時,也為"道德經"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偉大定則,作了最為有力的見證!也可以說,如無地理"青囊奧語"「翻天倒地對不同,其中秘密在玄空」這句口訣,以及"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偉大定則之啟示,筆者是無從演繹出千古絕傳的「中天八卦」的!禮失尚宜求之於野,"堪輿學"乃係"易卦"最佳之使用者,治"易"學者,果真不屑於鑽研地理之學,欠缺博採眾議之胸襟,渺視他術,獨自尊大,是亦無怪乎其難解"易學"千古之謎團也。是以,江慎修"河洛精蘊"云:「儒家之學,固守孤陋,不肯博涉兼收,又鄙『異流方外』為不足道,遂使經義晦澀,流傳者反在異流方外,是亦儒家之過也。」所言甚是。
"周易"有人將其解釋為「周全之易」,而今如以其內涵確已包含了「先天、中天、後天」三大卦而言,"周易"真宜以「周全之易」視之也。因此,"周易"之名,若為文王親訂,而其復將三天易卦「混三為一」以為撰作之主要方針者,即不應視之為「周朝之易」為是也。
總之,後天八卦可由先天與中天八卦求出,中天八卦亦可由先天與後天八卦以還元之法繹出,則知「先天、中天、後天」三天大卦,本為同時所畫出者,其成卦之年,至少遠在周代之前。準此以推,文王之與"周易",應為只述而不作之關係也。至謂其之若有所撰作者,恐怕亦只僅限於「卦辭、爻辭、象、彖、說卦」等經文而已!因此,於治"易"之道,人或謂:「盡信書,不如無書」,然,筆者則言:「書難盡信,理宜求真」,始足以該其要也。
四、總結
總而言之,中天八卦乃明人理之變故,所以養性而不奪其志,外合天地萬物之自然規律,內含心理、心理之客觀變化,既表明了重視內丹之修煉,也涵容了羽化登仙的信息。所以上承先天、下連後天而居中運作之中天八卦,對修真之隱士山人而言,它可以就人體之場性觀察出其人修煉之進度與成效;對中醫學家而言,它可以掌握人體生理與病理的客觀變化,而定其療養長全之對策;對命卜學家而,它可以更精準地測出人、事、物三者有關之種種前因後果的真信息;對堪輿地理學家而言,所有風水學上的謎題懸案,諸如:「關天關地定雌雄,富貴此中逢;翻天倒地對不同,秘密在玄空」,「東西父母三般卦,算值千金價」,「乾山乾向水流乾,乾峰出狀元」,「天機妙訣本不同,八卦只有一卦通」等等,只要將中天八卦列在先天與後天八卦當中,羅盤一轉,天機即現,而所謂之「玄空」秘密,其答案全皆顯露無遺矣。據此而言,我國之「山、醫、命、卜、相」五術,其之所以未能普及天下而讓世人一體遵循者,毫無疑問的,中天八卦之始終未明於世,應為第一個關鍵因素也!
尤有進者,我國「山、醫、命、卜、相」五術中之任何一門學術,其所運用的,不論是原理原則,抑或是法訣依據,就基本上而言,能用於此者,就能用於彼,即使當中有些不必統為舉用,但最起碼也不至於杆格不入、互相逕庭也。不僅如此,其中有些法訣與原理原則,先聖先賢為不欲學者只攻一門,即冀能學究天人起見,乃將其關鍵者分散於數門之中,諸如前面所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理則,這原本是"易學"最基本者,但始終不見其在易卦上為人有所提及;又如「翻天倒地」的法訣,亦只見露於堪輿學上,而無半點信息存留於易卦之中;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大自然規律,這也是"易"卦在運用上必須採取與遵循的,可是在"易經"或是占卜學上,卻從未見有人特為之提點與囑咐!上述這些理則、法訣與規律,本應運用於易卦上的,於今反而全部都出現堪輿學經典之中!是以,如若只習"易學"而未旁涉地學者,就算皓首窮經,其心得恐亦難以超越原來發明斯學之先聖先賢也。
學而無能致用,與「有學無術」無甚差別。"易經"之發明,原本為指導黎民杜絕輪迴、跳出三界、不在五行、天人合一、回歸先天乾元一氣、太極無極無尚境界而作者,而不應將其只作「學術研究」與「卜筮之書」狹隘之範疇視之也。是以,"易經"三天卦於理論與應用體系完備之日,即為其脫離「卜筮之書」範疇之時。因此,唯有真正從「學以致用」方面,將「學識與術用」緊密結合一起,重新出發、重新詮釋、重新議定上古經文之本義真旨,如此,始能契合先聖先賢闡精竭慮「前民之用」之恢宏心智;始足以承先啟後,發揚光大中華道統,並臻於天下一家、寰宇一鄉之境界,而如同不朽之日月,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