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起名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起名知识大全 > 周易算命知识 > “象”论

“象”论

时间: 2008-04-29 23:23:00 作者: 起名网_丁洪专

    摘要  “象”是易学中的核心概念,构成了我国特有的象思维模式,象思维是从自然之象入手,通过仰观俯察,近取远取,“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进而符号化,形成卦爻体系,“立象以尽意”,以“易简”原理建立模式——“拟象”,并将其置于“天时”之中观察与分析。可应用于发明、创造,制器尚象以为民用。或可应用于事物之分析判断,而形成取象比类之法,以应用于科学技术。最后,可达认知的高层次,理解“大象无形”而道含万物之本源,通达事物之至理,一个整体、有机、全息的宇宙就是“易道”之体现。

 

“象”是易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弄清楚“象”不仅对易道的理解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传统思维模式,发明创造理念,由形下之物→形上之道的认知过程,乃至体与用的关系等重要问题的探讨,都能提供重要线索。现仅就笔者之体会,谈几点看法。希望引起讨论,并切望方家指正。

一、自然之象

“象”首先有现象、形象之意。现象、形象是通过视、听、嗅、闻、触摸等感观而感知的自然固有之象。宋之张载曾提出易可分“书易”和“自然易”(或称“画前易”),说的就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易象,这就是易象的自然原型[1]。正如"周易·系辞下"所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中有如下几层意识:第一是说古代的伏羲氏是以天地之间所存在的自然现象为对象(以自然原型为对象)进行考察的,因此具有原本的真实性。第二,这种考察是通过仰观俯察,远取近取,亲自体验,感而遂通的。正如"周易·咸·彖辞"所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种感通关系不仅存在于物我之间,而且存在于物与物之间,天地之间。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言:“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所以感通是人认知世界之手段又是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所以感通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三,这种考察感通是全面整体的,是以天地为准的。仰观天文则为“天象”,观大气环流则为“气象”,观江河湖海之涨落则为“水象”,观大地之升降震动则为“地象”,观动植物之生长,分布与迁徒则为“生物象”,观人体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则为“生理象”,观人类社会之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则为“社会象”。这些自然万象并不是孤立无序的,而是整体有序,有密切关联的。第四,伏羲氏将这些自然之象,总结成“十言之教”(当时可能系用符号表达),即天、风、火、山、泽、水、雷、地、消、息。正如"周易·系辞上"所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乾·文言"也有:“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就初步完成了自然现象从上到下的分类[2]。与此同时还注意到这些现象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故有“消息”之说。

中国自古就以农业立国,种粟只少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种稻只少也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估计农业生产当在万年以上。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掌握农时。因此,中国古代最先发展起来的是物候学,天文学和律历学。所谓物候学,就是以物随气候变化来定时序的学问,“履霜,坚冰至”("周易·坤·初六爻")就是物候学的内容。然而。物候出现的时间是相对的,或早或晚不够准确,故有有土圭测日影定春夏秋冬(即二分二至),以及用二十八宿躔日,以观星授时。这样就形成了天运定时,地物应候,人作相和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天地人相互感应的天人合一观。这种观念的形成,在中国只少有六千年的悠久历史,这已被濮阳西水坡古墓葬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墓葬中用蚌壳堆塑出东方苍龙,西方白虎,还有北斗星位,以及三个殉葬童子的方向分别代表春分、秋分的日出日入方向和冬至之神位[3]。从墓葬形式之中折射出六千年前古人的天文及四季律历的知识和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观念。

二、立象以尽意

如上所述,将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等自然之象,用阴爻、阳爻符号系统表达,已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立象以尽意”。这里所说的“象”,已经不是“自然之象”,而是“卦象”。"周易·系辞上"有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老阴、少阴、少阳、老阳),四象生八卦”。形成一套由阴阳爻构成的符号系统,“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个卦象符号体系是效天法地,师法自然,对自然万象感通而形成的,是与自然界圆融和谐的体系;是对自然界存在的阴阳组合对称、相辅相成,对待流行这种感受的客观反应;是对自然界万象分层有序、局部映射全体的全息性质的客观反应;这符号系统又都可以以数的形式逻辑地反应出来[4]。正如符号学家皮埃尔·古罗的评价:“最完善而且在结构上最有逻辑和最抽象的一个系统,是中国人的"易经"。”[5]

"周易·系辞上"有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指出,自然之道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充分表达出来的,圣人就创造了一套卦爻符号系统,“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使圣人之意更形象,更便于理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里的“象”有象征之意,而“像”则有比拟肖像之意,"易"就用卦象来象征,比拟自然,谓之“拟象”。

"管子·七法"有云:“义也,名也,时也,似也,类也,比也,状也,谓之象”。是说“拟象”之范围是非常广范而灵活的。可以是义意相似,名实相似,时机相似,性质相似,种类相似,比喻相似,状态相似。故有在"说卦"上所述的多种八卦取象方法。这需看所研究问题而定范畴,进而决定八卦之立象所表达之意境。如研究天地之间之万物,则“以天地为准”,“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取八卦为天、风、火、山、泽、水、地震、地;如研究方位与四季则有“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夏末秋初,西南也);兑,正秋也,(西方也)……,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以动物取象则有:“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取象于身则有:“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以家庭取象则有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

由此可见,卦象已经不是自然之象,确来源于自然之象,经过抽象(符号化)再比拟自然之象,来影射所象事物之意义、情伪、变化,构成一个“象思维”过程,以达到“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的目的。

三、制器尚象

"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实际上是说"易"所揭示的圣人之道有四方面,即知理、知化、知用、知来,四者都十分重要,而其中“知用”和象有密切关系,也是当今应特别强调的。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知”是指自然固有之规律,属认知范畴,“易知则有亲”指人们能适应自然规律而亲依之,以自然固有规律而行事,故“可久”。“易从”是指人顺从自然规律行事,就可以有功效,“易从”是属应用范畴,以创造物质财富,发展生产,改善人们之生活,这就是“贤人之业”。“易简”就是阐述这样一种“天下之理”[2]。 “易简”所强调的是直面自然而不参杂主观意念,刘长林称其为“易简律”[6]。

“制器尚象”之论,就是对事物“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所谓“拟诸形容”就是比拟事物之形态;“象其物宜”,就是了解事物有益之性质而仿效之;“观其会通”,就是观察其变化规律并能充分掌握;“行其典行”,就是依据事物之规律、性质而确定规章、步骤、法则,这里有性质与数量的确定问题;以此制做成可用之器,以为天下民众谋利益。这种既考虑“形”,又考虑“质”,更考虑“量”,即考虑静态之状,又考虑动态之变,是我国古代模拟仿真学最精辟之论述[7]。

在此要强调的是“制器尚象”是一种促发展、促进步、自主创新之路。除需掌握“易简原理”之外,在观念上要建立“结构变易”思想,物质结构与易象结构都是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象思维的‘生生’,就是‘象的流动与转化’,就是创造或创新的本义。这种创造或创新的思维,不能源于概念思维的判断、推理,而只能源于‘象的流动与转化’”。[8]

四、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的重要方法。"周易·系辞下"有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根据所研究之问题,列成八卦则卦象就在其中了,将卦与卦相重叠,则“六位时成”,就相当将卦象放在时间中考察,这里的时间,不是牛顿绝对时间,而是与天体运行有关系的“天时”,其中有“时信”,“时序”,“时运”,“时机”等重要信息。审时度势是取象比类的重要环节,刘长林称之为“时行律”[6]。而时变在卦象中就体现为爻位度化的问题。刚柔相推,阴阳相荡,就产生感应而生变化,将这些变化用符号或文字写出来,就可知变化的动态过程,可推演出吉凶悔吝的不同结果,以引起借鉴与警惕。

又云:“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功,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这段是取象比类之要点。其一,“立本”,是确定研究领域之范畴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研究范畴为整个自然界,则乾取象天,坤取象地;如果研究家庭范畴,则乾取象父,坤取象母;如果研究国家范畴,则乾取象君王,坤取象臣。如此等等,立象尽意,立本知阴阳刚柔之关系。其二,将研究范畴放到时间之中去考察,则知其随时之变化,阳阴相荡,刚柔相推,感而遂通。其三,变化是吉是凶如何判断呢?“贞胜者也”。“贞”即“正”也。所谓“贞”是指附合自然固有规律(天道),“天下之功,贞夫一者也。”"老子"有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这是得一损一之道可以断吉凶。方以智在"物理小识·象数理气征几论"中引胡康侯之话:“象数者,天理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天示其度,地产其状,物献其则,身具其符,心自冥应。”这都是说自然固有之道,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其四,“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这是强调以“易简原理”,来比拟万事万物之理得矣。其五,象立爻变于内,吉凶见乎于外,趋吉避凶,审时度势,创造发明,功业建矣,将经验教训、规律总结出来,圣人之真情可见矣。立本取象→明时通变→判断正邪→以“易简原理”建立模型→分析动态信息→给出建功立业之方向,这就是取象比类方法的全过程。

取象比类方法在当代科学研究中亦大有用武之地。其一是总体控制。在研究复杂系统问题时,最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因此首先明确范畴(立本取象),之后再依象分类,则主次清楚,整体局部明确。其二是方便统计。明确研究范畴和目的,分类进行统计,以防鱼目混珠。其三是建立结构模型。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根据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建立本构模型。其四是结构变异。不是把组织结构看作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看作是运动可变的,而这种变化(如相变、政变)往往造成质的变化,并通过结构优化分析,寻找合理、合时宜的结构状态。其五是信息提取及信息预测。对灾变及结构变异现象,重要地是能从自然中寻找信息(上天示警或大自然的警告的征兆),而这种信息常常是几微的,混杂于正常信息之中的,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把握小概率事件,这就有信息提取和信息不能失真的问题。在这方面翁文波的可公度法,天干地支预测法,任振球的天文畸点值预报法(引力共振法),徐道一的太极序列法,李世煇的典型类比分析法,都是取象比类方法在信息处理方面成功的例子[9-13]。

五、大象无形

从自然之象经仰观俯察远取近取,感而遂通,经过符号化的过程,形成了八卦之象,完成了由具体之象到抽象的认知的飞跃。又经过“立象以尽意”的处理,通过“易简原理”建立模式(拟象)并置于“天时”过程中考察分析:一方面可应用于发明、创造,制器尚象以为民用,建功立业;一方面可应用于事物之分析判断和预测,形成取象比类之法,并可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最后,可达认知过程的高层次,达到“大象无形”之境界。这又是认知过程的飞跃,从形而下升华到形而上。这就是“象思维”的全过程。"老子"说“大象无形”,"周易·系辞上"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都说这种“大象”状态。“大象”就是“先天之象”,就是“太极”,一种“无对待”、“无分别”,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弥漫于宇宙之中无所不在的虚无之道。这种虚无,并非空虚无物,而似有还无,似窈还真,是具有无限生机的万象之始原。道先于物,先于天地,万物因之而生,因之而受滋养,万物宾服道的法则而自动、自流、自生、自化。道附丽于物才得以体现,物受道之主宰而生变化。而道则“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故道(大象)是宇宙之本源,是生生之母[14]。

宇宙万物皆变,但变中有更高层次的不变,宇宙万物皆动,但动中有更高层次的静,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不易之理“,这就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自然秩序——也就是太极。"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事事一太极。这说明自然界本身具有全息性。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联系有感应,甚至是生而具有太极之基因与本源。这就是“感而遂通天下”与“取象比类”之可行的根本道理。“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参  考  文  献

 

    [1]李树菁菁遗著,商宏宽整理,周易象数通论,53~54P,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2]商宏宽,"周易"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第二届国际易学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3]冯时,古代天文学与古史传说,中华第一龙——95濮阳“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78~212P,中州出版社,2000。

    [4]商宏宽,卦象符号·卜筮·治国方略——"易"史浅析之一,第七回世界易经大会暨第十五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26~133P,2004。

    [5]阎韬,"周易"符号系统的特点,国际易学研究,第四辑,297~308P,华夏出版社,1998。

    [6]刘长林,"周易"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国际易学研究,第八辑,273~287P,华夏出版社,2005。

    [7]商宏宽,"周易"对我国古代地震科学发展的影响,中国历史地震研究文集(2),19~24P,地震出版社,1991。

    [8]王树人,“易之象”及其现代意义论纲,国际易学研究,第四辑,284~296P,华夏出版社,1998。

    [9]商宏宽,“取象比类”是研究复杂系统的科学方法,实践与思索的轨迹——商宏宽论文选集,259~264P,地震出版社,2000。

    [10]徐道一,太极序列与天地生现象,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449~455P,1989。

    [11]徐道一,翁文波院士的天灾预测方法、理论及其意义,2000。

    [12]李世煇,从岩石力学面临的两难问题看象数法的方法论意义——以二滩水电站导流洞成功为例,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5,No.10.1999。

    [13]任振球,大气环流创新模式——内外因耦合及三维地转平衡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和中尺度特大暴雨模式的研究设想,16~17P,地球信息科学,N0.2,2000。

    [14]商宏宽,试论"老子"的自然观,自然国学,249~260P,学苑出版社,2006。

 

 
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