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起名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俗知识 > 姓氏的演变

姓氏的演变

时间: 2011-10-06 21:10:30 作者: admin

中国到底有多少姓中国的姓氏繁多,“百家姓”的说法,就是姓氏很多的一种表达而已,而不是说就只有100个姓.经过数千年历史沧桑的变化与累积,中国人的姓氏简直五花八门,无不为姓.比如,天体气象(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等);地形地貌(姓山、河、江、海、石、沙等);动物、植物(姓马、牛、羊、龙、虎、熊等);朝代名称(姓商、周、秦、汉、魏、吴等)等;军制官衔(姓军、师、帅、尉、司马、司徒等);食物用具(柴、米、火、钟、席、盘等),千奇百怪的姓,总都是缘于一定的地域、历史和文化.有了姓氏,便有了人们对姓氏文化的研究.自从宋朝有了第一本《百家姓》,类似姓氏读物就逐渐多起来,后来又有了《新编百家姓》、《郡望百家姓》、《千家姓》等等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据《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一书作者王泉根教授的统计,宋代初年的《百家姓》一书,共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计为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录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部门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所得姓氏总数为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阎福卿等编写的《中国姓氏汇编》一书收集单姓、复姓共计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写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又多达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袁义达、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共集录我国古今有文字记载的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则又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也是最多的统计.但即使这个数字,恐怕也难说是很准确的,中国的姓氏数量可能比我们要统计到的多得多.就是《中华姓氏大辞典》的作者在他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在民间还有一些未见诸姓氏专著的姓氏,有的姓,是各种字典里都找不到的字,如SX(B-*5HT6”SS山丘SX)(音“亚”),在辽宁省昌图县民间就发现不止一个家庭是这个姓.还有的姓在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姓束(音“辣”),陕西省安禄县就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味、以、露等.此外还有一些在姓氏专著和汉语字典中都未曾见过的复姓,如“辜高”、“张简”、“相里”、“相望”等.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过了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以汉民族人口为最多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姓氏作为文化的产物,由于不同地域、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风俗文化的阻隔,一方面有的姓氏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很多姓氏很难在一些姓氏专著中搜集到和统计到.我们中华民族至今有多少姓,或者说目前有多少姓,只有留待在以后的人口普查中去进一步落实了.

中国姓氏极不平衡的现状第一,中国姓氏的发展,一方面是姓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每一个姓氏之间的人口比例越来越不平衡.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的姓氏形成了一些“大姓”.大姓主要来自于历史形成的所谓“国姓”和“望姓”.国姓就是帝王之姓.中国是一个长期世袭制的封建社会,封建皇位实行世世代代的家族相传,而封建的帝王之家在朝廷中享受各种各样的特权,首先是一夫多妻制,一个皇帝往往妻妾成群,于是便有了他们的子孙和家族的大量繁衍.在当今人口排列最多的前几个姓中,有李、刘、赵、朱等都曾是“国姓”.汉朝自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一直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期间仅有“王莽改制”短短10年,历400余年,都是刘姓家族的天下,皇位世袭,王位大量分封,形成刘姓人口作为中国单姓人口的第一个急剧发展期.唐朝从公元618年李渊立国,至公元907年,中间除武则天执政15年外,共276年李姓王朝,这是李姓人口作为国姓的大发展期.赵匡胤建立宋朝于公元960年,直至公元1279年,共320年赵姓王朝,这也是赵姓人口的大发展期.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直至1661年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共历294年,朱氏江山鼎盛发展,朱姓人口也急剧增加,成为大姓.据统计,刘、李、赵、朱四姓所立汉、唐、宋、明四个王朝,共统治中国社会1300余年.中国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西周共和元年,也即公元前841年算起),直到今天,共计2840年,四个姓氏王朝统治中国占了将近一半的历史,四个姓氏对中国的历史,中国姓氏的影响自然是很大的.另外,有据可查的一些帝王之姓,如王姓(王莽之新朝),张姓(张茂之前凉)、陈姓(陈霸是之南陈)、杨姓(杨坚之隋朝)、孙姓(孙权之吴国)、高姓(高洋之北齐)、郭姓(郭威之后周)、马姓(马殷之五代楚)等,都是所谓“帝王之姓”,对诸姓人口的繁衍成为大姓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望姓是封建时代有功或有恩于封建朝廷和当朝皇帝的文臣武将或豪绅富贾,以后他们往往被封为世袭王侯、封妻荫子,通过一段时期的兴盛发展,成为望族大姓.至今一些人口比例居多的姓氏,如黄、周、吴、徐、胡、林、何数姓,在中国历史上大多在某一时期曾是显赫当年的望姓之家.第二,中国姓氏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的姓氏汉化.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由许许多多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交流融合而成.许多少数民族原来也有自己的姓名习惯和方式(如姓氏多音、父子连名等),在与汉族的交流中,姓名习惯也慢慢地被汉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多音姓氏按汉族习惯改为单音姓.75,+80mm.63mm,Y,PZ#据人们的研究发现:我国史书中记载的绝大多数二音姓、三音姓、四音姓和五音姓等,都是原来少数民族的姓氏,为了交流的方便,或者出于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心理,便也将他们的姓氏单音化,也即单字化.如《清稗类钞》中,记载有不少蒙族、满族的复音姓氏,如续尚、觅诺、兀林歹、阿儿刺、八鲁忽刺、乞失迷儿、忽神忙兀歹、按摊脱脱里、瓦只刺孙答里、卜领勒多礼作台等,后来便慢慢消失了.从前满族也有所谓“八大姓”,现在这八大满姓已汉化为:佟佳氏改为“佟”姓,瓜尔佳改为“关”姓,马佳氏改为“马”姓,索绰罗氏改为“索”姓,齐佳氏改为“齐”姓,富察氏改为“富”姓,纳喇氏改为“那”姓,纽钴禄氏改为“郎”姓.特别是随着当代社会发展,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化和民族文化交往的频繁,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他们的名字也往往改变他们原有民族的复杂的姓名方式,姓名形式改为音节比较简单的汉族单音节的姓氏加上一个字或两个字的起名方式,来组成一个完全汉族化的名字.在我们的周围,许多如藏、蒙、苗、回、白、傣族人等,看他们汉族化的名字,很难辨别他们属于何种民族.这种少数民族姓名汉化的变化和趋势,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的发展、民族和睦、互相学习影响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中也蕴藏了一些消极的东西,少数民族的汉姓化,不但使得汉姓人口增多,同时也使少数民族姓氏失去原有个性.特别是在汉姓化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往往也是改用一些汉姓中比较常用的姓氏,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汉姓中“大姓”与“小姓”的比例悬殊.少数民族姓名的汉化和简化,进一步使人名重复的现象更加严重.第三,大姓人口膨胀,人名重复的现象日益严重.

中国姓氏的演变、发展到今天,有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现状,但是目前这种稳定的现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中国姓氏虽然很多,但每个姓氏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大姓的人口比例过于庞大.据统计,我国使用的汉字姓氏约为3600个,而在汉民族中有87%的人仅用了100个姓氏,也即在11亿人口中约有BF9.5BFQ亿多人只用了100个姓氏.而在这100个姓氏中,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郭、马等18个大姓的人口又占了汉族人口的BF55.6%BFQ,也即全国大约有一半人只使用了18个姓氏;而在这18个大姓中,居于前三位的李、王、张三个“超级”大姓则占了汉族人口的BF22.4%BFQ,其中的李姓最多,约占BF7.9BFQ%,而王姓和张姓各占大约BF7.4BFQ%,这也就是说,全国大约有BF2.5BFQ亿的人口只用了这三个姓(见王泉根著:《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因为同姓氏人口增多,必然影响同名人口增加.

第一篇姓名与文化第一章姓氏与人名5.中国姓名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中国人名文化中,一方面是姓氏比例的悬殊,大姓人口膨胀,另一方面,人们起名有一种越来越简单化的心理.

中国人起名,除了姓氏以外,一般都是起一字名或二字名,而在今天,一字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尤其显著普遍.这样更加剧了人名重复的现象.过去,人们常听见“秀英”、“建国”、“文革”一类人名的重复,现在单名重复有时会令人目瞪口呆.某公安局向一个人贩子审问他拐卖的妇女中一个叫“李丽”的姑娘的下落,他回答在他拐卖的50余个女性中,就有8个叫“李丽”,不知是指哪一位.某学校招收新生,5个班,招收250余名新生,叫“石磊”的有5个,“王菲”也是5个,“谢怡”有6个,“李萌”多达12个.人名重复的现象,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可喜的是,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些不良现象.家族观念开始淡化,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开始了一些变化的趋势.

姓氏作为家族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姓子嗣,有着繁衍子孙,传宗接代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在慢慢打破.尤其人名的严重重复的现象,也促使人们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注意与众不同,于是在人名文化中,当代人起名在姓氏和人名的观念上也有了许多变化.第一,以姓为名的现象的出现.有的人采用“合姓为名”,即用父母姓合在一起为名,一对双胞胎儿子,因父姓华,母姓夏,两个孩子即分别名为“华夏”和“夏华”.此类名字还有“刘唐”、“吴苏”、“周李”等等.这种取名毕竟有限,如果成为一种趋向,也很容易造成重复,因而不适宜推广.另有的人“拆姓为名”,即把父亲和母亲的姓氏拆开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例如我们知道的著名剧作家“老舍”,原姓为“舒”,老舍的“舍”字是取“舒”姓一边为名,而有时他用“舍予”作为自己的名字,那便是将“舒”姓拆为两个字为名的.此类例子并不少.有父姓“王”,孩子取名为“王工一”、“王一工”者,或就称“工一”、“一工”;有姓“胡”者,取名“古月”.这类取名由于姓氏的限制和同姓人口太多,起名容易出现雷同,实在很难成为一种能广泛采用的取名方式.第二,改单姓为复姓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是将父母姓合并为孩子姓氏而起名的.如父姓“胡”,母姓“任”,有孩子起名为“胡任文”;有父姓“袁”,母姓“苏”,给孩子起名为“袁苏英”;有父姓“刘”,母姓“周”,孩子便起名叫“刘周曼子”.这样的起名,保留了父母的姓氏,同时合并为一个不同的姓氏,取单名或者二字名,重复的问题就可能少些,作为一种重视姓氏文化的民族,既能保留原有姓氏,甚而能使父母姓都在孩子的名字中,这似乎是目前许多父母为孩子起名的一种流行方式.第三,造姓为名的倾向出现.上海《报刊文摘》曾载一篇消息,江苏苏州出了个姓“点”的小孩子.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他父母的独生子,母亲也是他父母家的独生女.孩子出生时爷爷家和姥爷家都希望孩子能跟自己一方姓.在各方争执不下后,达成一致意见,让新生的孩子姓“点”,因为“点”字有四点,分别代表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四个姓;“点”字上面的“占”字即表明全家四姓谁都“占有”.这样孩子虽然没有随家里任何人的姓氏,也有了自己新造的姓,让家里人感到谁都拥有,这种解决矛盾的方式,对传统起名方式无疑是一个很大突破.在另一篇报道中,父亲舒克写他给女儿造了一个新的姓,他有感于当今社会同姓名的人太多,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舒克”用做了孩子的复姓.第四,无姓起名的方式流行.在这里,拆姓为名,实际上也是类似不要姓氏而起名的.很多人追求有一个别致的名字,不用姓氏,单纯用一个富有文化意义的词来作为自己的名字,这种起名方式似乎越来越普遍.比如,在一些知识群体中,艺术家、文学家用一些如“红线女”、“六小龄童”的艺名和“柳青”、“巴金”、“冰心”等等的笔名,这样的艺名、笔名用多了,叫多了,成为自己的正式名字,而原来的名字就被淡忘,甚至弃而不用了.现在很多家中的孩子起名都开始不用姓氏,而用类似于典故,或者偏于个人喜好的词组起名,如“田野”、“田间”、“云中鹤”、“范中流”等,此类名字在生活中似乎已司空见惯.在这里“田”、“云”、“范”等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人们可认为是姓,但也许并不是叫这名字的人原有的姓,因而也本不是他的姓.所以有人也把这种起名方式叫做“姓”、“名”合一的方式.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个人的姓氏是家族所传,父母所授,是一个人起名时不能有所更改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这类观念在发生很大变化.家族的观念、传宗接代的观念,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们在起名过程中,姓什么、叫什么名字,都已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可以选择的自主的权力.《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问题是,一个人的名字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就要注意使自己的名字不但吉祥、喜庆、好叫、好记,还要注意个性化一些.个性化的名字体现个性化的人,我们的名字和我们每一个人有机结合,宣示着我们每一个人独特光彩的一生第一篇姓名与文化第二章姓名与称谓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社会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而得来的总称.比如家庭里的父亲、母亲,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工厂里的厂长、车间主任,文化单位里的记者、编辑,军队里的师长、连长等等,都可看做不同社会关系中不同角色的称谓.大概划分起来,称谓可分六大类,亲属间的称谓、年龄区分的称谓、性别区分的称谓、社会关系区分的称谓、职业不同的称谓和人际的代称称谓.那么这些称谓与人的姓名有什么联系和意义这是这一章所要讲到的内容.

 
在线测试